※ English ※ 日本语 ※繁體中文加入收藏网站地图
眼底出血专栏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眼底出血专栏
眼底出血的发病机理与治疗
作者: 发布于:2012/7/21 19:55:33 点击量:

     本病根据出血的多少以及部位属中医“视瞻昏渺”,“云雾移晴”和“暴盲”等范畴。眼底出血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之一,是指眼内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络外的眼疾,临床比较多见。由于病因复杂,又易反复发作,往往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,成为眼科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。

    眼底出血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,故眼内出血必有所因,临床当审证已求因,审因已论治。我院眼科主张按西医的诊断方法,确定病名病因,再按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给予治疗。两者结合的方法可以取长补短。贵在辨证准确理法方药合宜。

    我院眼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,结合眼底出血的中医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,认为眼底出血的病因病机与热、气、瘀三者密切相关:

    热:《济生方·吐衄》云:“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为热之所发”。火热有六气化火,五志之火,也有阴虚内热化火,火热上炎灼伤目络,而血溢脉外。

    气:气血相互为用,若因精神因素致气机不利,郁于目络,造成气滞血瘀,或气血升降失常,气行逆乱,上冲目络,则络破血瘀或气虚不能慑血。血溢脉外,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,血行缓慢,致气滞血瘀,瘀则血泛溢于目络。

    瘀:凡血行受阻,皆可为瘀,血受寒则凝,受热煎熬成块,气虚推动无力而血瘀,气滞及外伤致目血运行不畅而凝滞,或痰瘀目络血壅冲击,使血不归经,逆经出络而外溢,造成出血。

    根据眼底出血的时间,血的颜色以及改变规律,分为出血期、瘀血期,吸收与机化期,每一期各有病理上的特点,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还要分期论治,以求迅速全效。

    一、出血期:采用止血化瘀法

    特点:出血开始或有反复出血倾向,发病时间多在15天内,视网膜上点片状出血或以视乳头为中心,放射状出血,颜色鲜红。

    二、瘀血期,采用活血化瘀,行气通络

    特点:发病于出血后的15-45天之间,无新鲜出血,眼底可见暗红色出血及渗出灶。治疗以活血化瘀,行气通络为主。

    三、吸收与机化期采用,活血化瘀,利湿散结

    特点:发病于45天以后,病积日久,眼底出血黯黑,有黄白色渗出病灶 ,黄斑束样水肿,视网膜色泽呈暗黄秽浊,或见脉络膜闭塞呈白线状,有增殖机化物。

    四、宁血益气,标本兼治

    特点:是治疗血症的第四大法宝,根据气为血帅,血为气母,气行则血行的理论。宁血益气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病因,因而它不是用于消瘀之后,而是用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。是为了防止眼底反复出血,所以用药安之,此法对眼科血证尤为重要,因为视网膜出血是以反复出血为特征。很多病例首次出血,吸收较快,视力恢复也较明显,但以后由于反复多次出血,不仅瘀血难治,而且可发生严重并发症,视力无法恢复。用宁血益气法,可以标本兼治。

     目前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许多疾病,对眼底出血的治疗也起到了很好的疗效,但用之不当,会发生副作用,眼睛乃弹丸之地,结构精致而脆弱,祛瘀之药,可消除离经之血,但易引起再次出血。我院眼科根据眼底反复出血的中西医理论,确定了眼底出血的治疗大法,组方选药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,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药理,根据病情的不同,病程的长短,采用调和五脏六腑,塞流止血,活血化瘀,行气通络等方法,由于活血化瘀药有两重性,少用能活血,多用能破血,对血管脆弱与动脉硬化严重的病例,以及反复出血的视网膜血管病,在应用活血药的同时佐以止血药以监制。多年临床研究表明,我们所采用的中药,具有降血糖,降血压、降血脂,调节神经内分泌,增强免疫功能等对病因的治疗。同时具有抗缺氧,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作用,可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。保护视细胞,稳定和提高视力,对阻止病情的复发,瘢痕的修复,阻止另眼病情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,许多中药专长于活血化瘀,利水消肿,调整人体的机能,并且毒副作用极小,即可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,防止新生血管形成,又可防止眼底反复出血,增殖性视网膜病变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眼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,促进视力快速恢复,体现了标本兼治的特点,临床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。

Copyright © 2005-2007 西安李氏眼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
地址:西安市建国路建国三巷(原金家巷)6号 备案号:陕ICP备2022008605号 陕公安网备:61010302000973号